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家 >

天天时讯:在家“小霸王”在园“乖乖仔”,怎么回事?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资料图)

有些孩子在家里表现好,但去幼儿园总是与小朋友相处不好;有些孩子在家各种霸道,但是在幼儿园却表现很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孩子在家、在园判若两人

儿子牛牛上幼儿园大班后,李女士明显感觉到他脾气越来越暴躁,在家动不动就发脾气,一点不顺他意就撒泼,甚至还摔门、捶桌子。有一次她去接牛牛放学,园长一见面就表扬牛牛:“你们家牛牛很棒呀,在幼儿园表现特别好,伶牙俐齿,很愿意与小朋友分享,大家都很喜欢他。”

李女士难以理解,为何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在幼儿园却是“乖乖仔”?她还担心,孩子从小就这样“两面派”,会不会不利于其成长?

别焦虑,接纳孩子的“两面派”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家和在外表现截然不同,首先不要焦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正高级教师、广州市政府首席督学、原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园长张秀英指出,不只是孩子,其实成人也会这样,毕竟,家是让人放松的地方,放肆一些很正常,不可能一整天都紧绷着。“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父母面前撒娇也是正常的。哪怕是家庭成员之间,我们也能发现,往往孩子在妈妈面前最放肆,哪里最有安全感,孩子一般就在哪里最放松。所以家长要以包容的心接纳这一现象。”

在摆正心态后,张秀英建议家长可以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好的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有班级的要求,有老师的教育和鼓励,有同伴的榜样、激励、比较等,孩子有被肯定、被看见的需要,他自然就想表现好。这是一种正向激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改变孩子,家长从自身的改变做起

幼儿园这种正向激励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应用于家庭中。张英秀给了以下建议:

第一、要真的“看见”孩子。家长不妨从与老师的沟通中、与孩子的交流中、班级群中收集孩子的好行为,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悦,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是怎么做的?你感觉怎么样?妈妈真高兴,你可以做得这么好(要具体描述某种行为,切莫概括抽象)。

第二、在家里发现并放大孩子的好行为,及时肯定和鼓励。家长可以直接肯定孩子或者家里大人之间对话时故意说大声让孩子听到,比如“你看儿子读书的姿势真好!小腰板直直的,与书的距离有一尺,眼睛一定亮亮的,我真喜欢他这个专注的样子!”家长要注意说话的模式:客观事实+结果+自己的感受(情绪)。

第三、故意忽略孩子的坏习惯,不要将孩子与其他人作比较。家长要避免以下说法:“你怎么不能……”“你看你又……”“你怎么总是……”“你看谁谁……”取而代之的是用这样的表述:“请你……”“我喜欢你……”(后面加的是孩子应该做的好行为)。

第四、外化和量化孩子的好习惯。可以用自主记录法,比如家长每次发现了孩子的好习惯,就在他的荣誉墙贴星星、小红花等,积累到一定的量可以兑换一个礼物或者做一件喜欢的活动。通过这种外在的激励,就能逐渐转化成孩子的内驱力。

第五、可以借助小工具。比如孩子时间拖拉,家长可以使用小闹钟、沙漏等来提醒孩子,而不是不停催促。

第六、家长树立好榜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想孩子是怎样的,你自己首先就要以身作则。比如家长希望孩子看书,那自己也要陪着孩子一起看,不能只是要求孩子看书,而家长在一旁刷手机。

第七、协力一致。即多方的教育要保持一致性,要家庭和幼儿园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保持一致。此外还要持之以恒,避免孩子形成“两面派”或“百变脸”。如果任其这样发展,将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不利于诚实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 怎么回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