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家 >

近距离体验老北京“冰雪绝活儿”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秦东颖

这两天的北京,天空一碧如洗。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三。吃了早饭,年过七旬的北京市民张大爷坐车近一个小时,来到什刹海冰场,“每年冬天要来滑冰,什刹海可是有咱老北京人满满的生活味道。”

当天,也是北京户外冰场开放的最后一天。2月4日就是立春,按照惯例,立春后天气逐渐转暖,出于安全考虑就将关闭户外冰场。本报记者一早赶到冰场采访,幸好已提前预约,只听门口的小喇叭在喊:“今日票已售罄……”

在老北京人心里,什刹海冰场是鲜活的。

“买月卡每天来滑1小时”

对于记者这样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别说滑冰,就是能在冰面上行走都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先挪到冰面,然后用雪地靴重重地踩了几下冰面,“结实!”这下心安了。

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年进入冬季都会测量结冰厚度,只有多日持续0℃以下,冰层才能逐渐增厚,等厚度达到15厘米以上,完全符合安全要求才能对外开放。开放期间,最厚的冰层可以达到25到30厘米。今年因为冬季天气较暖,什刹海冰场1月11日才正式对外开放。这么算来,真正上冰的时间也就二十多天,这更像是一场“大自然珍贵的馈赠”。

记者跟张大爷分享一个南方人的冰场体验,他笑着说:“我看新闻里,你们上海现在也有滑冰场。”

张大爷坐在冰场边的椅子上,不紧不慢地换上装备。一双冰刀鞋极富年代感,他告诉记者,“这双鞋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冰刀鞋的价格他早忘了,而对于滑冰的肌肉记忆则随着近四年来的上冰,早已复苏。“我买了300元的月卡,最近每天来滑1小时。”

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张先生很期待,也很淡定。毕竟2008年在“家门口”已经举办过夏季奥运会,他早已“见过大场面”,“从咱老祖宗开始就玩冰雪运动,冬奥会终于来到北京,再合适不过”。

北京人对滑冰的喜爱由来已久,老北京人管滑冰叫“茬冰”。

作家金受申笔下民国年间的什刹海是这样的,“冬天的护城河、什刹海,岸旁常放着许多冰床招揽乘客,在新年正月,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

“还没学会走路就已上冰”

在什刹海的所见所闻,让记者有些相信,“在北方你可能还没学会走路就已经上冰”。因为这里有太多冰上趣味项目,冰车、冰蹴球、冰上龙舟……有刚刚学步的孩子坐上冰车,还有不少亲子家庭一起骑冰上自行车。在这里,冬天成了最快乐的季节。

宋昕是一名北京的小学生,他之前和小伙伴在什刹海跟教练学滑冰。北海、颐和园的冰场,也曾留下他滑冰的身影。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他有了新的梦想。“我最喜欢看的冬奥会项目是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一个是美的享受,一个是速度与激情。将来,我也想参加冬奥会。”小宋的小脸冻得通红,鼻尖还挂着鼻涕,表情认真地对记者说。

什刹海冰场目前运行的有十余项冰上运动设施,已经成为北京市功能设施齐全、安全系数有保障、群众认可度最高的室外天然冰场。2013年,什刹海冰场还入选了国际媒体评选的“全球十大最美溜冰场”。

为带动群众体育健身热情,普及冬季运动知识,什刹海冰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冬奥文化展览及冰上主题文化活动。其中,“什刹海冰雪绝活儿”深受游客喜爱。通过堆雪人、打雪仗、冰滑梯、冰出溜、冰爬犁及冰上拔河等各个场景的艺术再现,还原京华胜地——什刹海冬季一派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象。

冰雪运动的基因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里,冬奥会的举办圆了北京一个梦。记者在什刹海冰面上玩起了冰车,也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梦想。(本报北京2月3日专电)

关键词: 绝活儿 近距离 冰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