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家 >

家族接力培养名校生“上岸”后如何走得更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年轻人,怎样考上名牌大学?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给出的答案是:家族接力。再具体一点,就是“保底收益,较低成本”。

与常见的“状元经”不同,这位出生在“武汉周围小县的农村”的95后,并没有将“怎样考上名牌大学”,等同为做题技巧、复习策略、学习习惯等应试方法。在题为《一个家族的教育接力:经历几代才能上清华?》的自述文章中,作者记录了求学的心路历程,也表达了对家族过往的审思。

祖辈一代虽然支持子女上学,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只能采取全家“供长子上大学”的策略;父辈一代虽然离开乡村走近城镇,但依然习惯规避风险谋求保底收益;在作者眼中,相对保守的决策思路不仅贯穿人生前20年,也影响着其未来的人生选择。

家族重视教育,舍得为年轻一代的教育投入,最终培养出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范本;不过,人生前半程奋斗所获得的正面反馈,并没有让这个年轻人放下面对未来的心理包袱。在他眼中,上大学以后,“保底收益,较低成本”的种种隐患也渐次暴露。

兴趣匮乏、视野闭塞、因家庭经济条件瞻前顾后,种种因素让作者成为大学里“总是赶不上趟的那个人”。校园生活的迷茫,甚至让作者出现抑郁心理。后来,直到他找到了人文领域的兴趣,才慢慢走出了对未来的焦虑。

由于上大学以后找不到自我定位,在更激烈的学业竞争中失利,也有个别昔日“高分考生”成为大学的失意者,甚至不得不退学,一切“清零”。获得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不足以保证“稳赢”。

人们为这些高材生的遭遇感到惋惜,也要探究这些经过教育选拔机制精心挑选的年轻人,为何在有机会站到高处时“坠落”。

在很多人眼中,跨入名牌大学的门槛,就等于“上岸”成为人生赢家。但是,当教育成为衡量年轻人奋斗历程的最耀眼标尺,难免让人们忽视其他。家庭的羁绊,年幼遭遇的欺凌与不公,不健康的生活……那些埋藏在心底的往事,难免在成长过程中隐隐作痛。

教育的维度,不仅体现在满足升学目的的分数上。发扬个性,培养兴趣爱好,能够对选择和探索承担更大责任、表现更多勇气,都是教育应当达成的目标。

对诸多出生成长在普通家庭的学子来说,脱离实际谈理想难免有些奢侈。无论如何,有了家庭倾力资助,他们才获得来之不易的上升机会。保守而务实的策略,既是承载他们一步步接近成功的阶梯,也在给他们实现更大范围的突破制造阻力。

一个人总要脱离原生家庭,学会独立成长。离开了家庭的支持,也实现了家族的教育期待,这些优秀年轻人需要找到新的人生意义。随着视野的开阔,他们也形成了新的人生追求,来自于求学时代的经验,也势必面临重新的筛选与过滤。

那么,社会应该怎样为这些心怀理想又内心忐忑的年轻人赋能?首先重要的是保证一份“安全感”,创造容错的空间。这容错不仅需要外部社会的宽容,也在于打破内心的枷锁。毕竟,生活不是考试做题,不应该有“一步错步步错”的焦虑。

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行。家族的教育接力,曾是许多年轻人走出乡村、走出小地方的强大助力,对这份珍贵的馈赠应当珍惜和感恩。面向未来,离家的年轻人要学会独立,学会探索,如此才能在更远的远方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林笙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 走得 名校 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