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家 >

“双减”之后 家长的焦虑如何减?

来源:今晚报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自今年7月底正式落地以来,讨论声不绝于耳,几乎每一条关于“双减”政策的网帖下面都会引来一轮又一轮的唇枪舌剑,老师、家长、学生、教培机构从业者,每个人的站位不同,各抒己见。

观望,又何止观望?焦虑,不禁的焦虑。整顿混乱的培训机构市场,免去了家长陷入教育“内卷”的焦虑,但撤掉了教培机构这根“拐杖”,家长们新一轮的焦虑又产生了。细细观察,焦虑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担心自家孩子因为彻底放松下来而影响升学成绩。

有家长认为,失去了教培机构,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可能请家教“一对一”辅导,而普通工薪阶层却请不起家教,担心这份差距会越拉越大;甚至有家长认为,撤掉的不是教培机构,而是自己孩子出人头地的那块跳板。

“双减”政策落实后的第一个学期过半,学校在努力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孩子们的课业压力显著缓解,只有家长的那份焦虑感暂时还没有找到安放之处。

“双减”谈不尽的话题

10月18日15:20,河西区解放南路一所小学旁。

距离放学时间还有10分钟,街道上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他们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聊天的话题无外乎这几个——你家的孩子回家后都干什么?他在课堂上感觉“吃得饱”吗?他还在上网课吗?这些话题自本学期开学时就在聊,如今学期已过半,而话题依旧在持续热议中。

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回家就是玩,彻底放松了,既没有作业又不用补习,这学期感觉她特别轻松。”另一位家长接话说:“给她买些练习册,虽然老师不留作业了,但咱家长得盯住了。我家孩子每天晚上必须用1个小时进行复习和预习。”

这两位谈兴正浓,那边几位家长就教培机构存在的理由展开了“辩论”。有家长说:“不上补习班总感觉缺点啥。过去孩子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学校放了学就马上送到补习班继续学,虽然辛苦但也值得。如今,一下子没有了补习班,他整天在家无所事事。”另一位家长则说:“我家孩子没上过补习班,总觉得家长花着钱,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不值得。”这时一位家长插话说:“这得看孩子,有的孩子吸收好,这钱花得值;有的孩子你砸进去多少钱,他照样学不进去。”“人家听讲认真、吸收好的孩子,还用上补习班吗?”不知哪位家长说出这样一句话,“辩论”戛然而止,但依旧没有结论,预料这番“辩论”转天还会继续。

几分钟过后,第一批放学的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来到集散点,一声“老师再见,同学再见”后,各自奔向家长。家长牵着孩子的小手,问的第一句话肯定是:“回家还有作业吗?”

学校老师并没有因为“双减”政策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一位班主任老师借着放学的工夫约谈了两位学生家长。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点——“长假”归来后,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上经常走神。老师说:“我们讲究从课堂上要效率,这一节课要讲几个知识点,你走神几分钟就可能错过一个。现在家庭作业有时限要求,因此留的作业都是精华内容,你上课走神,做作业必定有困难。”

从老师的警示中能够听出,“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确发生了重大改变,老师讲课要求精,学生听课需投入,而家长是否跟上了学校的节奏,是否转变了过去的老方法、适应现在的新政策呢?

有“躺平”的理由但没勇气

“‘双减’不等于松懈,到时候考大学还得看成绩。”妈妈每天在晓宇的耳边念叨着这番话。晓宇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双减”政策落地后,他生活中最大的转变是在家的时间变多了。

从去年开始,晓宇的课外班就没有间断,因为妈妈坚信这样一个说法:“一二年级可以玩,三年级起就要爬坡了。”为了能给孩子助力,让他在爬坡过程中装上“小马达”,妈妈咨询了多家校外教培机构,给晓宇遴选合适的课程,甚至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晓宇都没有休息。

突然之间,“双减”政策来了,课外培训班线下课程取消,网课可以有条件地开展,而且只允许在周一至周五上,休息日不允许开课。在晓宇看来,这一条条政策简直太“解压”了。他说:“我不想上补习班,特别是周六上午,睡得正香就要被妈妈叫起来。”八九岁的孩子,每天都在“祈祷”补习班倒闭。没成想,梦想果真照进了现实,而且来得“猝不及防”。

晓宇因为有了“双减”政策的撑腰,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家休息了,但妈妈经常跟他这样说:“越是减负,你越应该铆足劲学习,你的同学都在暗中较量呢。”妈妈的这番言论似乎有些道理,晓宇不敢跟妈妈辩驳,网课依旧没有减少。

“很多家长都在说,‘双减’政策给了家长和学生‘躺平’的理由,但我没有‘躺平’的勇气啊。”晓宇妈妈这样说,“我也盼望孩子毫无压力地考高中、念大学,但到时不是还得看成绩录取吗?”她特别想拥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先看看未来孩子是怎样一副状态,省得到时候后悔。

每个父母都不可能拿孩子赌未来,为了不让孩子掉队,一定会使尽全力。“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读书学习肯定是没错的,这是确定的答案。”晓宇妈妈这样理解。

“双减”之后的周末

一边是教育部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特别是学校在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减轻校内负担上不断发力;一边是教培机构的线下课程停了,且网课时间和授课内容有所限定,这就意味着周末时光真正还给孩子。但家长们发现新问题出现了:孩子在周末面临无所事事的状态,如何才能改善丰富孩子们的周末生活,让孩子在周末有奔头。当孩子从繁重的课外辅导中解放出来之后,家庭教育有没有主动填补空白,或拿出可行的教育设计呢?

一部分家长依旧沿用题海战术,学校减负但家长不给孩子减负。到了周末,一叠练习题拿出来,《全优冲刺》《黄冈课课练》《53天天练》等课本之外的练习册被家长自行购买回家,虽然学校不再发放此类习题册,但家长争先恐后地在全网搜题。至于这些练习题与日常所学是否匹配,家长并没有过多关注,只觉得多做些题没坏处。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彻底放松,孩子只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能够安安静静地玩上一整天。

关于“双减”后的周末,网上有相关讨论,有网友就表示:由此可见制定“双减”政策的良苦用心。家长们平日里工作忙,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过去每逢周末、假期,孩子比平日里还要忙,但如今孩子们不忙了,周末的时光全部留给了家庭,家长可以通过有效陪伴,真正提高孩子居家时间的质量,但有多少家长真正重视了呢?

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家长们的见解:无论是题海战术,还是彻底放松,或是像过去一样送孩子去补习班,核心都是家长找途径“逃避”亲自陪伴孩子。看似接送孩子很忙,看似为孩子的前途忧虑,但实质是在逃避陪伴,只是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罢了。有家长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今天充满焦虑,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方式。过去花钱还能够买到服务,但现在陪伴孩子过周末的只能是家长了。

当家长愿意拿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时,就会有无限种过周末的方式。比如陪伴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陪着孩子去体育场踢踢球,陪着孩子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都是丰富假日生活的好方式。

家长为何越减压越焦虑

“今天收到教培机构的通知,用此前报名的文化课换成乒乓球课,这不是开玩笑吗?”一位家长在微信群里说了这样一句话,立即引发了家长们的争相讨论。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表达着观点,但梳理这些言论,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标签——焦虑。

焦虑之一,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双减”政策落地了,如果大家都一碗水端平,倒也挺好,但家长们担心其他同学借机“弯道超车”,自己的孩子本来有希望读名牌大学的,但因为此时的松懈,让其他同学赶超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焦虑之二,这些年已习惯校外培训,突然被限缩了,心里放不下。在这个群里,多数家长都将校外教培机构视为“救命稻草”,在他们看来,学校教的知识只能管“饱”,若想吃“好”,就得“开小灶”。如今这棵“救命稻草”被限缩了,家长们焦虑的“情绪稻草”被点燃了。

焦虑之三,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在讨论中,家长们就谈到了高中与高职的选择,家长们明确表示,自己接受不了孩子读不了高中而去选择高职,在他们眼中,孩子读高职意味着缺少了更多的职业选项。难道产业工人就是平庸吗?蓝领难道就不如白领风光吗?家长们既不认同,也不否认,但他们给自己孩子设定的“圈层”并不止于此。

焦虑之四,参考对象越来越模糊了。过去当校外教培机构风头正劲时,家长们有参考的对象,很多“随大流”的家长跟着报名了。那时候家长们认为,孩子去上就比不上强,只要把钱投入了,家长的责任就尽到了。可现在,同学们的自学方式改变了,没有参考对象了,家长想投入却不知道该投向何方,顿时心里没底了。此时又回到了第一层焦虑,自己的孩子一旦被落下,该怎么办?

焦虑之五,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试点”。在微信群里,有的家长鲜明地阐述了“双减”政策背后的深刻思考,也在奉劝其他家长格局要放开、视野要放大,用开放的视角观察这样一项政策。家长们说:国家政策出来后我们肯定要支持,而且目前政策的效力正在显现;可就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试点”,如果能从自己孩子的身上试出“经验”当然皆大欢喜,怕就怕试出来的都是“教训”……

仔细看一看这些家长的留言,虽然不乏片面之词,但句句话透着对儿女前途的忧虑。什么时候能把这份焦虑彻底放下?恐怕最理想的状态叫没有竞争,但这可能吗?

排解焦虑需要认清现实

近几个月来,事关孩子教育的话题被广泛关注,足可以看出教育话题是全民话题,特别是“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后,从学校教育到校外教培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适应这番改变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出现焦虑情绪,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为此,本报记者专访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监事,天津心帆心理辅导中心主任贾晓波教授。

贾晓波教授认为,国家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改革,是为了确保教育的公平性。近些年来,学科类校外教培机构兴起,让很多孩子成为“鸡娃”,让很多家长为之焦虑,身心俱疲。谁都担心被甩在后面,从而使学生们被迫“内卷”,家长们因此付出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但结果是什么呢?或许考试成绩高了一些,但是否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呢?

在这样的情形下,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扭转局面,家长们突然感到过去的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过去无论孩子学习是否出现困难,家长都会争抢着把他们送进补习班,抓住了补习班就像找到了拐杖;而今所谓的“拐杖”撤了,家长们出现焦虑感、无力感是可以理解的。贾教授表示:“这份焦虑源于校外教培机构留下的空白,家长仅凭个人能力无力去填补,或者说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了。”

“双减”政策刚刚实施几个月,还处于适应和完善阶段。贾晓波教授认为:减轻焦虑需要政策不断完善,政策的完善过程要让老师、家长和学生感到踏实,同时也需要家长认清现实。

“实事求是地检视自己的孩子,早一点为孩子规划未来的方向,显得十分必要。”贾晓波说,“很多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家长没有从实际出发,给孩子设定了过高的期望。另外,要积极和学校的老师沟通配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不将焦虑情绪转嫁给孩子。”

贾晓波教授同时提醒大家:当家长真正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时,焦虑感自然就会减弱。

关键词: 双减 之后 家长 长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