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家 >

路边“小白伞”可能有剧毒 专家提醒:切勿采食不熟悉的菌类

来源:新民晚报  

近日,广东一户人家因食用野生蘑菇,致家中外婆、妈妈和一名3岁孩子抢救无效死亡。在申城,湿热的天气加之连续降雨,不少市民发现小区的树根旁、绿地、公园里都长出了野生小蘑菇。这些蘑菇有的色泽鲜艳,也有的“一身素衣”,有的像一把小伞,也有的是球形等。

食用菌味道鲜美且容易与众多食材搭配,是很多人的心头爱。不过,野生菌烹饪方法不正确或误食毒菌,很可能带来致命危险。民间流传的“教你辨别毒蘑菇”的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没见过的就别吃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舜胜介绍,在目前已经鉴定的蕈类中,可以吃的有近300种,有毒的大约有100种,可导致人死亡的有10余种。“野生蘑菇种类繁多,且很多外观难分彼此,所以不认识和不确定的蘑菇千万不要冒险采食。”他提醒。

毒蘑菇大多会造成肝肾损伤、神经损伤、肠胃炎、皮炎等症状,严重的还会致人死亡。那有没有办法来分辨蘑菇是否有毒呢?陈教授坦言,肉眼鉴别蘑菇是否有毒非常困难,在这方面目前没有任何简单可靠的方法。

有人觉得,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无毒蘑菇的颜色都很朴素。经常为这一印象做注解的,是毒蝇鹅膏——“红伞伞、白杆杆”的形象也确实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潜台词。但陈舜胜指出,在长三角地区,还有像“小白伞”这样的,虽然外表朴实无华,散发微微的清香,但其实也有剧毒。同样,也有一些可食蘑菇“颜值”与“实力”并存——所以,在有关蘑菇的谣言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靠是否鲜艳来分辨是否有毒”,行不通!

还有人认为,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去毒。陈舜胜表示,不可信!“以‘小白伞’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毒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它降解。”大蒜则更不靠谱了,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陈教授还提醒:有些可食蘑菇含有少量加热后会分解的有毒物质,必须烹煮至熟透,否则食用后可能导致不适,吃火锅的时候尤其要注意。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菌类是能放心食用的,比如香菇、杏鲍菇、鸡枞菌、茶树菇、猴头菇、金针菇等等,实在没必要去挑战‘未知风险’。”陈舜胜说。

若中招尽早就医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唐伦先告诉记者,多年来,医院也接诊过零星的菌类中毒病例。“菌类中毒的症状是比较多样的。”唐伦先介绍,“临床中最常见的是肠胃炎型,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全身无力的症状;严重者则有血压不稳、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此外,毒蘑菇中毒后也可能引起对肾脏的损害,此时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唐医生还表示,毒菌种类不同,也可能造成对肝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损害。“有些人误食后,会出现兴奋、视物模糊、幻觉等消化道症状之外的表现,这是毒菌对神经系统造成了伤害。”

如果在食用菌类后出现中毒症状了,怎么办?唐伦先说,如果量不大,可以采用大量饮水、刺激喉部等方式催吐——这是因为毒素被吸收有一个过程,这样能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如果家里备有甘露醇等促排的药物,也可服用。但有些人在吃了毒蘑菇后,本身就会出现腹泻症状,此时人体电解质紊乱,可饮用少量的盐糖水来防止脱水。”

唐医生说,一旦出现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情况,应尽早就医。如有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菌样本,可带去医院供救治参考。她提醒市民:不要采食不熟悉、来源不明的菌类;加工烹调时要炒熟煮透。

本报记者 郜阳

关键词: 路边 专家 不熟悉 采食

最新文章